释字第576号解释协同意见书

大法官 林子仪 许宗力 杨仁寿

本件声请人于民国八十四年、八十五年间分别向多家保险公司投保旅游平安险及寿险,嗣于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事故,声请人依保险契约向各该保险公司请求保险给付,却遭各保险公司以其投保时有故意不告知重复投保情势,系属恶意复保险,保险契约依法无效而拒绝理赔。声请人与各保险公司迭经讼争,经台湾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保险上字第三十九号判决援引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号判例,判决声请人除第一个人身保险契约有效外,其他人身保险契约已构成复保险而无效。最高法院并于八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以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九O号判决维持原审见解。声请人认上开最高法院判所适用之保险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有牴触宪法第七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之疑义,并认为上开最高法院判决所表示之见解与最高法院其他判决所表示之法律见解有异,声请宪法解释及统一解释。

本案多数意见将保险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及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号判例均列为审查对象,就前开保险法规定是否有牴触宪法保障人民契约自由部分,采取合宪见解;另就前开最高法院判例之审查,则认其已增加法律所无之限制而侵害人民契约自由,应不再援用。本席对上述二结论均表赞同。然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号判例要旨,仅论及复保险之构成要件与恶意复保险之法律效果,而未言及复保险之适用范围,而多事意见之解释理由书乃直指前开判例所据知基础事实原设籍人身保险之案件,并认该判例系主张复保险相关规定应适用于人身保险契约,是其已对人身保险契约增加法律所无之限制而违宪。多数意见之解释理由书对该判例意旨之探究系已其案件事实为基础,实蕴含重要的宪法理念在内,惜其仅以寥寥二语带过,至于判例拘束力之宪法基础、以及其与权力分立、独立审判及人民诉讼权之关联为何,语焉未详之处犹多,爰提协同意见书如下,以兹阐明。